阿拉伯半島的基督教:伊斯蘭的墊腳石

維真神學院

唐•路易斯博士的教會歷史綜合研究論文

作者:馬庫斯•卡佩斯(MARKUS K.F. KAPPERS)(https://sfu.academia.edu/MarkusKappers?swp=tc-au-22657698

35499,伯明罕,英國

2014年12月28日

 

阿拉伯半島約6世紀

 

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往來去返

 

多個世紀以來,阿拉伯半島一直在許多人的想像中扮演著既浪漫又不祥的角色。騎著駱駝的貝都因人運送香料和熏香的場景,太陽炙烤下的荒漠沙地帶來止不住的乾渴和熾熱的海市蜃樓景象,兩者交相輝映,而世界上最後一個偉大的一神論宗教—伊斯蘭,就是從這裡誕生的。然而,至少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基督教在這塊陸岬上的綠洲、部落和民族中不斷建立和分散,贏得了會對把自己強行疊加在這片土地和人民身上的伊斯蘭宗教信仰的形成和形態產生顯著影響的追隨者。

可以這麼說,阿拉伯人作為一個民族,一千年來在中東各族人民的交往互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舊約中多次提到阿拉伯人【1】,而新約(使徒行傳2:11)也提到了五旬節時在耶路撒冷聚集了說阿拉伯語的人。這個民族是誰,他們來自哪裡,這些問題遠遠超出了本文的討論範疇。他們的遊牧生活方式以及零星地出現在古代歷史的編年史上,使得人們難以確定他們的根基。然而,人們普遍接受的是,西邊與紅海接壤,南面和東面被印度洋環繞,東北面毗鄰波斯灣的阿拉伯半島在歷史上被視為阿拉伯人民的家園,包括他們所有的部落、宗族和聯邦。【2】本文將試圖重新尋回基督教在這個半島上的早期開端,同時表明,根植於此的基督教的形式註定要隨著伊斯蘭的到來而消散;這種思想意識給該地區的阿拉伯人民帶來的不僅僅是不同的世界觀或宗教信仰,而是一種新的共同身份認同和民族意識(國家意識)。18世紀的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在其豐碑式的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中大膽宣稱,正是「當國家被波斯戰爭搞得筋疲力盡的時候,當教會被聶斯托利派(Nestorian)(景教)和基督一性論派(Monophysite)搞得迷惑分心的時候,穆罕默德一手持劍,一手托著古蘭經,在基督教和羅馬(帝國)的廢墟上豎立起了他的王座。」【3】歷史的參與者並不像歷史學家那樣有事後諸葛的額外優勢,但正如研究阿拉伯基督教的學者肯尼斯•克拉格(Kenneth Cragg)所指出的那樣,「問一問為什麼那幾個世紀會在伊斯蘭中結束,可能會對未來的研究有所啟示。作為之前的一切的線索,這個結局有什麼意義?關於先前的故事,伊斯蘭抓住並滿足了阿拉伯人的精神需要,這個事實可能說明了什麼?」【4】

 

結論

阿拉伯半島上的基督教是在政治和神學兩方面的衝突及不統一的背景下誕生的。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猶太教的希米葉爾(Himyarite)王國和基督教的阿克森姆(Axumite)王國之間,希臘風格(Hellenistic)的教會和阿拉姆人(Aramaean)的教會之間,迦克墩信經派(Chalcedonian)、基督一性論派和聶斯托利派的教義之間,存在著長此以往的衝突,這些都導致了阿拉伯人的忠誠和擁戴的分裂,伊斯蘭能夠對之加以利用。伊斯蘭為阿拉伯人提供了一種可與猶太教和基督教相媲美的一神教,但沒有政治和教義上的束縛。在伊斯蘭興起之前,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未能通過阿拉伯人的方法表達以基督為中心的信仰,而且他們缺乏阿拉伯語的經文,這意味著福音在半島社會中仍然處於邊緣地位。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雖然基督教似乎很快就從該地區消失了,但這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這種形式的宗教被一絲不苟地消滅了。相反,半島上偽宗教式(pseudo-religious)的基督教實踐和信仰相當迅速地適應了伊斯蘭化和更「阿拉伯」的國家認同理念和世界觀。然而,半島上的穆斯林肯定付出了堅定的努力,以確保伊斯蘭仍然是該地區實行的唯一宗教。離麥加和麥地那的伊斯蘭中心地帶越遠,這一進程就越緩慢,因此在半島以外的被穆斯林征服的地區,基督徒試圖保持他們的身份,維持他們獨特的神學信仰和文化。今天,在半島的本土阿拉伯人口中,基督徒人數仍然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數字,盡管事實上在一些國家,該地區的外來工占7%-10%。【5】如果我們要看到教會在該地區重生,所播下的種子將需要擺脫政治和西方的從屬關係,在以基督為中心,以阿拉伯經文為基礎的教義合一上要堅定不動搖,並且要被允許在相對免於社會和經濟壓迫的環境中成長。只有真正理解「超越」(supra)部落/種族的彌賽亞的工作以及在祂裡面的身份,我們才將能夠看到沙漠再次像充滿歡樂和希望的扎根於基督的愛的綠洲一樣繁榮興旺。

 

【1】歷代志下17:11;21:16;22:1;26:7,尼希米記2:19;4:7,以賽亞書30:20,耶利米書3:2,Macc5:39;11:17;12:31,Macc5:8;2:10

【2】有人建議以下10處主要分界地帶:(1)阿拉伯沙漠北部,包括敘利亞南部、伊拉克西部、約旦東部以及沙特阿拉伯北部,延伸到內夫得沙漠(Nafud desert),(2)內夫得沙漠和東部地帶—代赫納沙漠(the Dahna),(3)阿拉伯東部,從科威特延伸到阿聯酋,(4)阿曼,包括佐法爾(Dhofar)(阿曼南部一地區),(5)納志(Najd)(沙特阿拉伯省名),覆蓋阿拉伯半島的中心,分別在北部和南部以內夫得沙漠和魯布哈利沙漠(Rub al-Khali)為界,東部則以阿拉伯東部為界,(6)漢志(Hijaz)(沙特阿拉伯省名),位於紅海北部,包括米甸(Midian),(7)阿西爾(Asir)(沙特阿拉伯西南部地區)/也門,界線限定於半島的西部高地,(8)蒂哈馬(Tihama)(沙特阿拉伯沿海地帶),這是沿著半島南部區域的紅海海岸,(9)魯布哈利砂質沙漠,(10)哈德拉毛(Hadhramaut)(也門東部省份),沿著阿拉伯海延伸。出自朱里斯•扎金斯(Juris Zarins)的《阿拉伯史前史》(Arabia, Prehistory of),第1卷,《錨定耶魯聖經詞典》(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大衛•諾埃爾•弗里德曼(David Noel Freedman)主編(紐約:雙日出版社(Doubleday),1992年),328頁。

【3】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亨利•哈特•米爾曼(Henry Hart Milman)主編(貝靈翰姆(Bellingham):邏各斯聖經軟體(Logos Bible Software),2004),邏各斯電子版本:第五卷,第50章,第一部分。

【4】肯尼斯•克拉格(Kenneth Cragg),《阿拉伯基督徒:中東的一段歷史》(The Arab Christian: a history in the Middle East)(路易斯維爾(Louisville):約翰諾克斯出版社(John Knox Press),1991),第33頁。

【5】菲力浦•詹金斯(Philip Jenkins),「瀕臨滅絕」(On the Edge of Extinction),《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2014年11月):42頁。

 

這篇文章翻譯自MARKUS K.F. KAPPERS的在線文章「Christianity in the Arabian Peninsula」的部分

https://www.academia.edu/22657698/Christianity_in_the_Arabian_Peninsula_Islams_Stepping_Stone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