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第31章 基督教為何沒有發展出聖行傳統?

分類:向伊斯蘭及向其它信仰傳教
發佈於:2011-05-15, 週日

何謂聖行傳統?

1.許多有志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宣教士,對伊斯蘭聖行傳統都興趣缺缺,理由大概有二。第一,西方人每提及這問題時,要不只提及瑣碎不堪的傳統,要不談到那些橫蠻無理、令人訝異的做法;這是上一代西方宣教士的態度。第二,到目前為止,社會學尚算新興學說,宣教士還沒有意識到宗教群體的社會學層面對神學思想的影響何其重大。

聖行傳統,是正統穆斯林回應社群問題的解決方案;下列引文述自一本由巴基斯坦出版、名為《聖訓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Hadis)英文小冊子,就提及這點:

因此,先知聖行是伊斯蘭倫理、社會標準主要來源,地位僅次於古蘭經;事實上,我們應視聖行傳統為古蘭經教訓惟一解釋根據,是詮釋、實踐古蘭經教訓的惟一途徑。神聖古蘭經許多經文有寓言或比喻的意義,若沒有確定的詮釋系統,可以有不同方式解釋。另一方面,許多實際行事方法,古蘭經並沒有明文提及。當然,神聖經典的精神是一致的,但從此推斷如何實行卻不那麼簡單。既然我們相信這經典是真主的話,其形式、目的皆完美,那麼唯一合理結論是,其原意是永不能獨立於聖先知按聖行傳統的個人實踐。古蘭經既然藉先知降示世人,那麼從先知言行詮釋經典,這再合理不過。

2.穆斯林藉系統化與模仿教義(即聖行傳統)回應社會學問題,據我所知,這做法在世界宗教史上可謂獨一無二。幾乎所有較著名的伊斯蘭作者,都曾就傳統的可靠性各抒己見;除非發現新資料,否則難以再有新觀點。此外,在研究伊斯蘭別的層面上,是否接受傳統,這會是個重要問題;但從實際考慮,我們要知道正統穆斯林大都接受聖行傳統,以此為群體內社會問題的答案。

3.最近我與一位遜尼派穆斯林談,他的看法教人驚訝,他說:「傳統比古蘭經更重要。」我不同意,他接著說:「日常生活成千累萬的細節,都以聖行傳統為標準,而非古蘭經內有關正確品行的那相對較短的直接啟示。我們遇上問題了,找毛拉指引,他也很少引述古蘭經,更多引述聖訓,地位尤如古蘭經。」無可否認,這是大多數穆斯林的實際做法。

4.你若隨便找一位穆斯林,問他何謂聖行傳統,他會說是學效先知。你把鬍子修剪成某種款式,因為穆罕默德這樣修剪;你把指甲按某一模式修剪和清潔,因為穆罕默德是這樣做;你的兒子出生時行割禮,因為穆罕默德也受割禮;你的女兒達到某個年紀就可以出嫁,因為穆罕默德娶最年幼的妻子時她就是那個年紀,諸如此類。

5.但實際上,穆罕默德的生活的每一方面不可能公開到這個地步,讓人人可以觀察其行為而仿效,再說他的生活模式與接觸面也不可能涵概所有人日常生活的千百樣問題;因此,伊斯蘭神學家對聖行有更完美定義。他們認為不僅穆罕默德的聖行足以構成傳統,就是他身邊的人之言行,若得他認可、默許,亦可算為聖行傳統。

6.由於本章篇幅短小,我們只會討論較簡單的定義,以聖行為仿效先知。這討論取向之所以可行,因為雖然聖行傳統不僅指穆罕默德的言行,但背後的大原則只有一個,就是仿效。

7.從這裡引發兩個問題:

(a) 人為甚麼要仿效先知?
(b) 穆斯林如何知道該仿效甚麼?

讓我們仔細探討。

8.人為甚麼要仿效先知?穆斯林聲稱他們的宗教是自然宗教,就是說,這在自然基礎上,處應自然人的需要。因此我們得問,人為何要仿效另一個人(不管他是否先知)?明顯地他希望像他要模仿的那個人。特立獨行總教人不安,只有充滿自信、敢冒險的人,才敢做自己。其餘大多數人都只會模仿,要不仿效某人,或效法某群體,這樣才能減低不安和孤單感。無可置疑,穆斯林與一般人一樣,在日常生活上有這種感覺,而聖行傳統就是他們的模仿方式。

9.然而仿效先知有更深層的宗教意義,應該說,是穆斯林最在意的原因。其邏輯是這樣的:穆罕默德既是安拉的先知和朋友,他必須很能討安拉歡心;所以愈模仿他,也就愈能取悅安拉。換言之,模仿先知不僅使人在群體裡得到安全感、驅走孤單感,更讓人在真主面前有保證,在末日不致遭丟棄。這都是自然人的自然反應。

10.這種模仿的心志,就像從伊斯蘭出現時就有了。前述那本小冊子說:

與先知同時代的人從他的言行發展出信仰與行為標準,視之如古蘭經…

又說:

驅使千百萬人遵從古蘭經指引的動力,充份見諸這位向世界傳遞經典信息的最後先知身上。這位聖賢有強大的屬靈力量,使身邊的人都相信經典真理,因為他受命傳遞經書信息。在伊斯蘭發展初期,真主的話只是抽象前設,是先知穆罕默德的高尚人格(願他平安)為經文賦與血肉。正如先知之妻、信士之母阿依莎(A'ishah)說:「他的性情,就是古蘭經的性情。」他的人格完全實踐古蘭經教導。許多與先知同時代的人因為先信先知,才信神聖古蘭經,不,應該說才因而信真主,這是歷史上不爭事實。

11.我們從傳統故事得知,穆罕默德的同伴嚴守聖行。舉例說,歐麥爾(Omar)就曾說,若非親眼目睹穆罕默德親吻卡亞巴(Ka'aba)天房的黑石,他絕不會這樣做。又有另一位同伴常騎馬來往某地,有人問他所為何事,他回答說不知道,他只是仿效穆罕默德的做法。也有一位跟隨者從不吃西瓜,因為他不知道穆罕默德吃這種瓜時會否連皮吃。有許多類似故事,有的合理,有的無理,都顯示出伊斯蘭從一開始就是模仿宗教。

12.若要理解伊斯蘭聖行傳統的發展,也必須從社群角度出發考慮。任何原始社會,若倚靠不成文法律,你會發現,這些法律都非常嚴格、無所不包;因為不成文,所以必須從「精神」角度詮釋。這等法制沒有律師、訟師,不會有控辯陳詞,答案只有「可以做」與「不可以做」之別。如前所述,穆罕默德對新信士第一個要求,就是要他們效忠信仰過於部族,就是說,那些古老的不成文法不再有效。雖然如此,信眾的觀念卻沒有、也不能改變。當人轉向穆罕默德和他的啟示,就需要別的東西取代部族古老的不成文法,以在洶湧生活裡穩住生命之船。對他們而言,從穆罕默德的言行,為「可以這樣做嗎?」這問題找答案,這實在天經地義。他會做的事就可行,沒做過的,就不可行。

13.你必須謹記,伊斯蘭從一開始就是神權政體,即政府直接由真主-透過穆罕默德為中介-掌理,不僅宗教或來生的事,而是直接干預日常生活。換言之,先知是24小時的職事。他不僅在宣講時傳遞啟示,就是所說的笑話、甚或洗個澡也是啟示。先知的無誤,並非教宗的皇座公告(ex-cathedra)的無誤;無論吃飯喝水,或做別的事,先知的言行就是皇座公告。

14.換言之,以片段方式降示的古蘭經,提及直接實際法律相對的少,這其實只是整體的一部分,真正的「整體」在於穆罕默德每天24小時的生活;而聖行很快就取代了部族的不成文法。

15.不成文法的強點在於,法律在百姓心裡、在群體習慣裡形成;他們不鼓勵個人動機,因為這會削弱群體凝聚力,所以要求人嚴守聖行傳統,起碼最初期如是。今天正統穆斯林仍恪守這些禮法,比如說,巴基斯坦創始人珍納(Jinnah)無論如何也不能贏得西北部山區正統穆斯林的認同,只因為他刮了鬍子。「人若在這樣的小事上不追隨先知,」他們說:「又怎會在其他大事上忠於伊斯蘭?」從他們的角度看,這說法有理。要記得,伊斯蘭不僅是神學宗教,更是社會宗教,所以穆斯林的社會生活模式若受削弱或破壞,必會大大影響其神學層面,同時削弱社群。

16.接下來引發另一個有趣問題。究竟穆罕默德曾否教導聖行傳統這教義?完整的教義與傳統當然是後來發展出來的,然而我們要問,先知的言行、態度或教導可有這種含義?我們從幾件事情可見,穆罕默德直接或間接鼓勵穆斯林如此行,以示虔敬。

17.穆罕默德曾說他「不過是人」,雖然負責傳遞啟示,卻與常人無異,他並沒有羅馬天主教所謂「不可毀損的完整性」概念。穆罕默德強調自己的人性,這概念雖與他別的學說攸關,但這也成為信眾模仿他的理據。若他是半神、天使,或超人,聖行就不可能同時成為教義與實際做法,因此,聖行傳統教義得強調,先知是人。

18.古蘭經說:「你們有使者可以作為他們的優良模範。」(同盟軍21節),為穆斯林的聖行教義提供理據,無論穆罕默德的原意是否如此。古蘭經又說:「信士只是信仰真主及其使者的人。」(光明62節) 雖然真主並不等於使者,理論上信先知不等於信安拉,實行起來卻是如此。所謂信安拉,即遵守祂的啟示-古蘭經裡的法律與說法;而信先知即是說,就是真主沒有降示,先知作為真主的使者仍有權要求人遵守某事,這實在是建立聖行教義的基石。此外有一個傳統甚至說,穆罕默德曾說,誰若違背他的話必會下火獄,這當然不是指古蘭經,而是指穆罕默德所說的話,竟重要到這個地步。

19.最後我要說明,從傳統可見,穆罕默德知道信眾模仿他,而他不僅容許、更鼓勵穆斯林群體這樣做,以示敬虔。

20.第二個問題是,穆斯林怎知道該模仿甚麼?古蘭經的誡律,是要遵守、而非要來模仿的。舉例說,若古蘭經清楚說明:每天得作五次拜功(經文並沒有這樣說),這樣無論穆罕默德是否這樣做,信士都應該遵守。同樣地,就算穆罕默德每天作五次拜功,信士照樣做都不算模仿,他們只是遵守安拉的一個命令而已。

21.換言之,聖行傳統必然有古蘭經之外的資料來源,穆斯林群體裡整個傳統體制都從此建立。一般西方人談到傳統,就會想起某群體之間經年累代的習俗,但聖訓所指的傳統並非如此。所謂聖訓,是指某個關於穆罕默德的故事,可溯源至他本身。舉例說,一次有人問穆罕默德,某節古蘭經文可否當護身符,避過精靈作祟,穆罕默德說可以。於是阿甲聽了傳給乙,乙傳給丙,丙傳給丁,如此類推一直傳下去。這都是口傳傳統,直至許多代以後,傳統學家將這些傳統記錄下來。

22.所謂聖訓學實際只有兩個原則,首先,聖訓不能違反古蘭經;第二,要有證據顯示聖訓完全可靠。流傳之事不僅要能追溯至穆罕默德本身,中間的承傳者也必須是當時的虔敬人、有好名聲;因此,要證明流傳故事的可信性實在要花上不少研究工夫,許多人散盡家財、耗盡一生做這樣的研究:

在編纂聖訓這事上,伊斯蘭世界裡恐怕沒有誰比布哈里(Al Bukhari)更地位超然,他是這方面最高專家,其判斷力簡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穆斯林學者一致認為,布哈里聖訓非常完美,地位僅次於古蘭經。他一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收集先知言行的真確記載,用智慧分辨,將這位偉人的生活及教訓盡量無誤地記錄下來。(Mohammed Asad, The Importance of Hadis)

據說布哈里走訪近東約二十個地方,採訪過1,080位傳說故事者。

24.這些傳說故事的價值有一個疑點。一方面穆斯林常常說,聖訓有歷史根據,非常可靠,另一方面又說當布哈里進行編纂工作時,最少有60萬個故事在流傳,布哈里晚年時刪去592,700個故事(全數燒毀)。餘下7,300個,其中超過一半為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版本,或承傳者稍有出入,把這些都刪去後,餘下3千個;其餘都視為次等,或完全不可靠。可見有數十萬個故事給刪掉,只餘下3千個,而這完全出於一個人的決定。所以非穆斯林、還有為數不少的穆斯林完全否定聖訓傳統。我並非要以此為憑據,質疑聖行傳統的可信性,而是要指出,這是模仿教義系統的必然情況。人的生平記錄總不會那麼準確無誤,堪作為完全可靠的聖行指標。

25.此外也要留意,雖然這樣浩大工程都用科學方法做,然而其目的可非科學研究,而是要建立真實可靠的聖行傳統,因此,哪怕是最瑣碎、最隱私的事都給記錄下來。舉例說,翻看William Goldsack譯的《穆罕默德傳統選》(Selections from Muhammedan Traditions,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India, Madras, 1923),你大概要納罕為何要記載這些事。

阿伊莎說:「我有個陪嫁婢女。真主的使者曾對我說:『阿伊莎,你不要唱歌,因為這婢僕的部落很會唱。』」另一個故事,據艾布‧胡萊賴(Abu Hurairah)說:「真主的使者說:『蒼蠅若掉進你們的器皿,要把牠浸沒再扔掉,因為蒼蠅一隻翅膀帶來醫治,另一隻翅膀帶來疾病。」(布哈里聖訓)

艾布‧代爾達(Abu Dharr)傳說:「真主的使者說:『站著的人若發怒,要坐下來,稍後息怒就沒事了,否則,就要側?楚C」(Ahmad at-Tirmidhi)

在同一個英文版,你會發現許多地方出現「不適合印出來」這字句,原文版本則顯示這些內容乃關於性衛生或性關係的。

26.關心穆斯林群體的人要知道,所謂聖行傳統,並不如西方對傳統的理解。世上千百萬穆斯林天天遵守傳統,而這已變成不明所以的習慣。

27.多年以來,這些傳統習俗與族群的環境、文化,與技術發展息息相關,而模仿聖行教義亦深植民心。就算在非穆斯林治下的穆斯林,仍因為傳統習俗緊緊繫在一起。然而當環境轉變了,文化受外來影響,或科技有新發展的時候,他們又怎麼樣呢?

28.且容我舉幾個明顯事例:伊斯蘭齋戒月在有人見證新月出現時結束,在卡拉奇(Karachi),毛拉按著月曆,在新月應該出現的日子,僱飛機飛往雲層上看新月,回來發誓作證,這在卡拉奇當然是個喜慶日子,但別的地方則要多齋戒一天,因為雲層仍然遮蔽月亮,而他們不相信卡拉奇毛拉的說法,因為事實上,傳統並無有關在雲上窺探新月的記載!

29.數年前在非洲,一次齋戒月將至時,某城烏雲滿佈,另一城則天朗氣清,後者看見新月後致電前者官員說,次日可以開始齋戒了。藉電話通報見證新月這做法讓保守派穆斯林大為震驚,為此爭論不休,最後他們決定各派代表到孟買(Bombay)請教學者,最後裁決是,藉電話通報是不合法的。

30.當在德里(Delhi)一所清真寺首先安裝擴音器時,引發小型衝突。筆者在寫本章時,仍聽見附近清真寺擴音器播放,這在晚上九時開始,要持續至深夜。人人都可以因發表意見贊成或反對使用擴音器而引發爭論,儘管大多數人都不那麼激烈反對,然而新事物的引入總教人有點不安。

幾年前,一次我在齋戒月裡坐公車,那天很熱,司機中暑昏倒,車子上的穆斯林激辯起來,有人認為司機工作辛苦仍堅持齋戒可真虔誠,也有人認為司機齋戒危及乘客安危,是犯了罪。

31.經濟方面的相關例子也不少。現在每個穆斯林國家都有國營銀行,然而跟據聖訓:

賈比爾(Jabir)傳說:「真主的使者咒詛放債取利者、付利息者、書寫(合約)者,並見證者,他說:『他們都一樣。』」(〈穆斯林聖訓〉)

艾布‧胡萊賴傳說:「真主的使者說:『利息由七十部分組成,其中一部分正如人娶母親亂倫一樣。』」

特別的是,雖然今天公眾已接受銀行體制,卻仍然鄙視放債取利的銀行家。

32.關於文化方面,且舉一例:穆斯林像其他人一樣愛上電影院,穆斯林國家也會買賣、使用相機,但聖訓記載說:

艾布‧泰勒哈(Abu Talhah)傳說:「先知說:『房子裡若有狗,或有畫像,天神不會進去。』」(〈穆斯林聖訓〉、《布哈里聖訓》)

此外伊本‧阿拔斯(Ibn Abbas)傳說:「我曾聽見真主的使者說:『畫圖造像者都要下火獄,真主要罰他,每造一幅像,就有一個人在火獄裡罰他。」(〈穆斯林聖訓〉、《布哈里聖訓》)

33.眾所周知,神學觀念易改,但神學觀念所引致的社會習俗難移。舉例說,信徒可以改變守安息日的神學,周日休息的習慣卻難改。有趣的問題是:若基於外來壓力影響,群體的社會習俗改變,這會對神學造成甚麼影響?傳統說,人若偷一隻雞蛋或某個長度的繩子,要斬去一隻手;按20世紀法律上的人道主義觀點,大概沒有穆斯林國家會按字面解釋這傳統。保守派企圖自圓其說:穆罕默德說的,是對屢犯者的刑罰,初犯者不算數。如果小偷賊性難改,斬手是最佳方法,使他「不再傷害別人。」有的穆斯林不理會傳統,要「回歸古蘭經本身」,他們說,古時候阿拉伯沙漠部落才需要嚴刑峻法,今天仍沿用此法的話,就違反了古蘭經精神,因為這是日新又新的。

34.這些解釋似乎都有理,但在伊斯蘭神學上卻引發極大反響,因為聖訓傳統已成為整個神學系統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能置諸不理。我不是說伊斯蘭已無路可走,但我深信,穆斯林在模仿宗教方面的掙扎,將成為伊斯蘭的存亡關鍵。

思考問題

1.聖行傳統與聖訓有何關係?
2.穆斯林為何模仿穆罕默德?請道出自然與宗教兩方面的原因。

3.穆罕默德作為先知為何是每天24小時的職事?這如何幫助他,特別是他在世的日子?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